免费咨询热线 491218(微信搜索加好友)

聚品赞留学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留学新闻

留学新闻

Mount Sinai校园:告别时刻,一缕怀旧,以及我们一路同行的挚友

他们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墙缝间那道小小的凹槽,校园转角处的露天小剧场,教学楼之间那座微微隆起的小山丘。中庭里静静摆放的...
他们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墙缝间那道小小的凹槽,校园转角处的露天小剧场,教学楼之间那座微微隆起的小山丘。中庭里静静摆放的台球桌,距离跑道仅几步之遥、如今已悄然空置的食堂,还有2号与3号讲堂之间那条被亲切唤作“LT 2.5”的走廊。

Mount Sinai校区,曾是1984年至2004年间莱佛士初级学院(RJC)的所在地,坐落在Ghim Moh路旁一片静谧的园区,生活气息浓郁而温馨。即便在RJC迁至碧山现址后,这里仍在2017至2020年间作为诺雅初级学院的临时校园延续着使命。然而,最近传来令人惋惜的消息——这片承载无数回忆的土地,即将为新的住宅发展项目让路(未来,将有另一些人在这里,称它为“家”)。

怀旧,是一种深沉而绵长的情感。2024年5月26日,星期日下午,超过2000名RJC校友重返他们心中的“第二个家”,参与“感谢回忆:RJC @ Mount Sinai”这场盛会。对许多校友而言,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踏足这片熟悉土地的珍贵机会。

可以想象,当绿、黑、白三色再次飘扬在西奈山校园,那些已阔别二十载的校友们,面对环境和氛围的变迁,或许会感到些许陌生。然而,也有校友坚定地说:

“其实,这里看起来还是老样子!”

我们愿意相信他们——尽管,我们确实难以想象,当下的学院生活若置于西奈山校园,会是怎样的光景。对比我们如今所珍爱的碧山校园与其前身,二者相似之处寥寥,差异却鲜明而深刻。

2004届的两位校友——他们是西奈山校园的最后一批学子——深情回忆起校园室内体育馆里的点滴时光。

“(我最喜欢的地方)其实是我们的室内体育馆。当年我们和体育老师在那里打地板球,留下了太多难忘的瞬间。”

他们不仅是那段岁月的亲历者,更是首批参加NSG冰球A组比赛的成员之一。虽然他们对运动的热爱,与如今实龙岗校区所倡导的体育精神一脉相承,但那个年代的表达方式,似乎与今天的学院生有所不同。在那个年代,“去健身房锻炼”或许有着别样的意味。

“那时有一种习惯,周五晚上,老师们会聚在室内体育馆。那里就像一个开放的篮球场,谁想来玩都可以,我们常常待到晚上八、九点。”

(配图:山度士校园的室内体育馆)

(配图:校园里种类齐全的健身器材)

那时的校园,没有现代的诸多便利:没有空调教室,没有先进的健身设备,没有Gryphon Vision智能板,也没有电梯。然而,或许正因如此,才更显纯粹——每间教室和设施都集中在不超过四层的建筑里,彼此贴近,氛围融洽。

(配图:教室内部的景象)

“它可能看起来不起眼,甚至有些陈旧,设施也不如新校区那般完善。但对我们而言,它完全满足了当时的所有需求。”

人们常说“旧的就是经典的”,西奈山校园的建筑或许正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这个规模相对紧凑的校园,采用了开放式的布局设计:教室、实验室、讲堂、食堂、办公室和体育设施,巧妙地环绕着宽阔的运动场和跑道,形成一条流畅的混凝土建筑带。

这使得整个校园既开放通透,又绿意盎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仅仅站在运动场的台阶上,你便能将教学楼的简约线条、跑道的炽热红色、球场的盎然绿意、参天大树的葱郁,以及食堂传来的阵阵喧闹,尽收眼底,仿佛品尝着一幅生动的校园画卷。

“真的,如果学校里有什么活动或事件,你一走进校园,就能立刻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氛围。”

罗校长——他既是这座校园的毕业生,也曾在此开启他的教学生涯(他的第一个教学岗位就在这里)——告诉我们:

“(这个校园)很温馨……而且布局紧凑,并不分散。我们经常能碰到彼此。”

(配图:罗校长)

(配图:从体育场台阶上眺望的景色)

当你漫步于校园,沉浸在那充满二十年前光影与声音的回忆中,你会发现这些老校友们从不孤单。无论是在早会前于小礼堂静静祈祷,在礼堂里小憩片刻,偶尔“逃课”的冒险,还是放学后与友伴在食堂的谈笑风生……他们总是与朋友们并肩同行。

他们从未独自走过这片土地。

“我拥有非常美好的回忆,遇到了许多很棒的人。”

或许,校园真正的灵魂,在于“人”。西奈山校园本身并无惊人的宏伟,它只是一所足以容纳学院生的普通校舍。然而,谁能否认,正是我们身边的人们,才造就了那段无比绚烂的校园生活?那些最简单、最平凡的时刻——穿梭于不同场馆之间、在食堂共进午餐、或仅仅是坐在教室里——若缺少了人的身影与互动,又将如何拥有同样的温度?

友谊的真谛,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曾经在西奈山校园绽放的情谊,如今也在碧山校园延续着它的生命力。所以,下次当你步入校园时,不妨放慢脚步,环顾四周。如果没有那些人——你的朋友、师长、同窗——校园便仅仅是砖墙与门廊的集合。正是“人”,赋予了一个地方独特的意义与灵魂。

在你看过这一眼之后,请记得:我们在此的时光并非永恒。多与朋友相聚,多与他们畅谈,再次对他们报以真诚的微笑。也许(几乎可以肯定),二十年后,你会为这些瞬间感到无比的欣慰与庆幸。

“正因为我们知道终将告别,一切才显得愈发美丽。你此刻的可爱无可替代。我们,永远不会再次经历同样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