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491218(微信搜索加好友)

聚品赞留学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留学新闻

留学新闻

龙谷大学性别与佛教讲座总结

龙谷大学大宫学舍东馆101教室成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通过性别解读佛教与文化”的特别讲座。■讲座概览讲座首先由本校锅岛...
龙谷大学大宫学舍东馆101教室成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通过性别解读佛教与文化”的特别讲座。

■ 讲座概览
讲座首先由本校锅岛直树教授进行开场说明,随后由岩田真美教授(现为大阪大谷大学教授)作专题演讲。岩田教授曾在本校任教至2023年度,并于2020年至2023年间担任龙谷大学“性别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在本次讲座中,她聚焦于近代佛教史,深入探讨了性别与佛教之间的复杂关系。

■ 性别视角的意义
岩田真美教授指出,“性别”是在社会与文化中被建构起来的性别观念,具体表现为社会所塑造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许多人无意识地将这些性别规范内化,并因此感到不适或承受压力。如何“活出真正的自我”,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性别视角也为学术研究带来新的可能。以历史学为例,传统教科书中登场的人物多为男性知识分子或权力拥有者,女性角色则鲜少出现。这种叙述方式本身即反映了历史书写中的权力结构。从性别视角重新解读历史,有助于我们构建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叙事。

■ 性别与宗教文化
宗教在塑造社会与文化中的“性别”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岩田教授强调,有必要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宗教。例如,日本历史上诸多灵山,如比叡山、高野山、富士山等,在近代以前均禁止女性进入,这一习俗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山岳被视为神灵居所,甚至有“女性入山会引发灾异”的说法。佛教戒律中亦存在限制女性行为的规定。然而,佛教的传入也催生了丰富的文化表达。石井公成在《恋爱的佛教——孕育亚洲各国文学的教义》(集英社新书,2025年)中指出,佛教思想深刻影响了日本的语言、思想、美术与表演艺术。例如,《竹取物语》《源氏物语》等以女性视角为主线的文学作品,亦援引了《维摩诘经》等佛教经典,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影响。岩田教授认为,佛教文化与性别议题需从多角度进行审视。

■ 近现代日本佛教与性别
近代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性别意识如何与佛教互动并延续至今?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深入理解近代佛教的演变,而性别视角在此过程中不可或缺。本讲座特别以净土真宗为例展开讨论。

1872年,太政官布告第133号允许僧侣“肉食妻带”,逐步塑造了日本独特的佛教观与男女观。日本佛教在一定程度上由传统的“出家主义”转向“真宗化”。进入近代后,僧侣的身份逐渐由“出家者”转变为“职务者”,寺院成为其与家人共同生活的场所,世袭制亦随之成为常态。由于净土真宗在此制度形成之前已有类似实践,因此这一过程被称为“日本佛教的真宗化”。

随着《大日本帝国宪法》与《民法》的实施,“家”制度与父权制得以确立。佛教寺院与此制度紧密结合,即便在寺檀制度废除后,仍继续承担管理家族墓地与主持仪式的职责。这样的近代制度,与中世纪以来维持世袭制的真宗寺院具有高度亲和性。

此外,真宗寺院中“尼姑”(即住持配偶)的角色较早确立,成为其另一大特色。然而,若查阅近代真宗僧侣所撰写的著作,可发现其中不乏对女性的负面评价,这可能源于“五障三从”等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尼姑在寺院中承担培养接班人、接待门徒等职责,形成与住持不同的性别分工。这种角色分工亦与近代日本所定型之“母性”概念相互重叠,引发进一步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正民主主义思潮兴起之际,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高涨,部分女性通过妇女杂志对“五障三转”“变性成男”等观念提出质疑,并批评其为“时代错误”。

■ 现代课题与反思
森岡清美在《真宗教团与“家”制度》(法藏馆,2018年新版)中指出,战后《民法》修订、“家”制度废除,但寺院仍强烈维持“家”制度与世袭制,这是否意味着“信仰团体的致命局限”?岩田教授对此回应,这些传统规范持续影响着性别观念,不仅是真宗学者与僧侣,整个佛教界都应积极应对这一课题。在家庭形态日益多元的今天,性别问题已成为传教实践与社会参与中不可回避的议题。

岩田教授总结指出,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团与寺院,必须直面性别问题,并从多角度展开深入研究。

■ 回应与讨论
演讲结束后,由本校日本史学博士后期课程研究生山本未久进行回应。她提出:“至今仍存有许多女性禁制的传统与习惯,它们皆随时代而形成。这些传统是否也应随时代改变?”岩田教授回应,不同时代所建构的性别规范,可以通过当代人的意识与行动逐步改变。她强调,建立开放、包容的讨论平台至关重要。

最后,锅岛直树教授重新审视“性别平等”这一根本命题,总结指出:创造一个能够自由讨论的场域极为重要。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闭幕。

会后,主办方收集了听众的反馈意见,收到诸如“要活出真正的自我”、“不应视其为他人之事”等富有启发性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