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提前关停格拉德斯通电厂
本月,力拓集团宣布将格拉德斯通燃煤发电站的关停时间提前至2029年,较原计划提早了整整六年。这一决定受到环保组织的欢...
本月,力拓集团宣布将格拉德斯通燃煤发电站的关停时间提前至2029年,较原计划提早了整整六年。这一决定受到环保组织的欢迎,因为该电站不仅是昆士兰州最古老、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近年来也在与新兴可再生能源的竞争中日益吃力,机组停运频率不断攀升。
这座装机容量达1.6吉瓦的大型电站,其主要电力输送给附近的博因铝冶炼厂。该铝厂耗电量惊人,约等于悉尼全部家庭用电总量,甚至是布里斯班居民用电的两倍。
为填补关停后的电力缺口,力拓已锁定了约3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这个数字看似可观,但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特点,实际发电量可能仅能达到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虽然可以继续扩建可再生能源项目,但在具备足够规模的储能系统、确保阴雨或无风天气下持续供电之前,铝冶炼厂仍无法安全运行——任何电力中断都可能对精炼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在四年内彻底关停电站显然不切实际。更可行的方案是采取渐进式淘汰策略,同时在现有机组场地建设新型储热设施,并同步推进新产能建设。这一思路与昆士兰州政府上周发布的能源路线图不谋而合。该计划调低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对抽水蓄能提出质疑,转而支持建设更多燃气电站,并为延长老旧燃煤机组寿命留出了政策空间。
储能系统和电网稳定性已成为当务之急。澳大利亚铝业之所以具备竞争力,正是得益于其铝土矿资源和相对廉价的电力优势。
即便将现有及规划中的电网级电池项目全部用于博因铝厂,其总容量仍远不足以支撑冶炼厂度过单个完整的昼夜周期。电池储能更适合在电价高企时进行短时调节,但无法解决长期储能难题。
抽水蓄能或许能提供大规模储能方案。若2吉瓦的Borumba抽水蓄能项目能在2029年前投产并专供冶炼厂,理论上可填补格拉德斯通关停造成的缺口。但现实情况是:该项目尚处于政府评审阶段,即便获批,也需服务全州能源转型并回收巨额投资成本。考虑到大型铝厂通常通过远低于市场价的直购电协议获取电力,且项目建设周期可能延续至2033年,这一设想实施难度极大。
燃煤电站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电。其大型旋转涡轮机组产生的同步惯性是维持电网稳定的关键要素。格拉德斯通的退役意味着将失去重要的惯性来源。若淘汰过快,而计划中的替代方案(如同步电容器)未能及时就位,将严重威胁电网稳定性。
我们正面临转型悖论:为避免气候恶化必须淘汰煤电,但淘汰过程又需审慎推进,以确保供电稳定和工业正常运行。储能技术与电网稳定措施在此过程中不可或缺。
可行方案何在?
为确保博因铝厂供电可靠性,当局必须通过多元化储能方案弥补可再生能源的不足。
储热技术:现实选择?
较现实的路径是逐步降低格拉德斯通发电量,而非设定硬性关停日期。其中一项选择是利用储热系统改造现有燃煤电站。
该技术通过熔融盐等介质储存热能,再按需转化为电能。这项成熟应用已在迪拜的Noor Energy 1项目得到验证——这座全球最大的热电池储能容量近6吉瓦时。
煤电机组难以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主因在于启停耗时。此时储热技术就能发挥关键作用:当可再生能源出力较大时,燃煤机组可维持运行,但不驱动发电涡轮,而是将热能储存于熔融盐中;待到电价高企或太阳能中断的晚间用电高峰,再将储存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这种模式使煤电运营与电网需求波动解耦,既能降低煤炭消耗与污染,又可提升电站经济效益。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时段,格拉德斯通可化身巨型热电池,将低价甚至负电价电力转化为热能储存,待电价回升后返销电网。
还可配套建设太阳能热发电阵列直接加热熔融盐,进一步减少煤炭依赖。随着时间推移,电站功能可逐步转型为以储能为主、燃煤为辅。最终甚至可实现常规停用煤炭,仅保留应急启动能力。
转型本质是非二元的过程
直接关停大型煤电站、终结主要排放源看似诱人,但对于连接关键工业用户的主力电站而言,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为老旧煤电站赋予新功能或许像是权宜之计,但能源转型本就是复杂过程。更明智的做法是善用现有资产,保留其有价值的部分(如电网连接、场地设施),逐步淘汰落后环节(燃煤发电)。
虽然热能储存在效率上不及电池储能,但效率并非唯一考量。在转型期,系统的可靠性更为关键。储热电站寿命可超过30年,现有技术人员也能在新设施中延续专业经验。当出现能源危机或可再生能源长期出力不足时,经过改造的旧电站仍可作为备用电源启动。
在格拉德斯通加装储热系统,将有力助推全州电网实现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结合的平稳过渡。这种渐进式转型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又为技术创新留出了宝贵空间。
这座装机容量达1.6吉瓦的大型电站,其主要电力输送给附近的博因铝冶炼厂。该铝厂耗电量惊人,约等于悉尼全部家庭用电总量,甚至是布里斯班居民用电的两倍。
为填补关停后的电力缺口,力拓已锁定了约3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这个数字看似可观,但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特点,实际发电量可能仅能达到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虽然可以继续扩建可再生能源项目,但在具备足够规模的储能系统、确保阴雨或无风天气下持续供电之前,铝冶炼厂仍无法安全运行——任何电力中断都可能对精炼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在四年内彻底关停电站显然不切实际。更可行的方案是采取渐进式淘汰策略,同时在现有机组场地建设新型储热设施,并同步推进新产能建设。这一思路与昆士兰州政府上周发布的能源路线图不谋而合。该计划调低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对抽水蓄能提出质疑,转而支持建设更多燃气电站,并为延长老旧燃煤机组寿命留出了政策空间。
储能系统和电网稳定性已成为当务之急。澳大利亚铝业之所以具备竞争力,正是得益于其铝土矿资源和相对廉价的电力优势。
即便将现有及规划中的电网级电池项目全部用于博因铝厂,其总容量仍远不足以支撑冶炼厂度过单个完整的昼夜周期。电池储能更适合在电价高企时进行短时调节,但无法解决长期储能难题。
抽水蓄能或许能提供大规模储能方案。若2吉瓦的Borumba抽水蓄能项目能在2029年前投产并专供冶炼厂,理论上可填补格拉德斯通关停造成的缺口。但现实情况是:该项目尚处于政府评审阶段,即便获批,也需服务全州能源转型并回收巨额投资成本。考虑到大型铝厂通常通过远低于市场价的直购电协议获取电力,且项目建设周期可能延续至2033年,这一设想实施难度极大。
燃煤电站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电。其大型旋转涡轮机组产生的同步惯性是维持电网稳定的关键要素。格拉德斯通的退役意味着将失去重要的惯性来源。若淘汰过快,而计划中的替代方案(如同步电容器)未能及时就位,将严重威胁电网稳定性。
我们正面临转型悖论:为避免气候恶化必须淘汰煤电,但淘汰过程又需审慎推进,以确保供电稳定和工业正常运行。储能技术与电网稳定措施在此过程中不可或缺。
可行方案何在?
为确保博因铝厂供电可靠性,当局必须通过多元化储能方案弥补可再生能源的不足。
储热技术:现实选择?
较现实的路径是逐步降低格拉德斯通发电量,而非设定硬性关停日期。其中一项选择是利用储热系统改造现有燃煤电站。
该技术通过熔融盐等介质储存热能,再按需转化为电能。这项成熟应用已在迪拜的Noor Energy 1项目得到验证——这座全球最大的热电池储能容量近6吉瓦时。
煤电机组难以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主因在于启停耗时。此时储热技术就能发挥关键作用:当可再生能源出力较大时,燃煤机组可维持运行,但不驱动发电涡轮,而是将热能储存于熔融盐中;待到电价高企或太阳能中断的晚间用电高峰,再将储存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这种模式使煤电运营与电网需求波动解耦,既能降低煤炭消耗与污染,又可提升电站经济效益。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时段,格拉德斯通可化身巨型热电池,将低价甚至负电价电力转化为热能储存,待电价回升后返销电网。
还可配套建设太阳能热发电阵列直接加热熔融盐,进一步减少煤炭依赖。随着时间推移,电站功能可逐步转型为以储能为主、燃煤为辅。最终甚至可实现常规停用煤炭,仅保留应急启动能力。
转型本质是非二元的过程
直接关停大型煤电站、终结主要排放源看似诱人,但对于连接关键工业用户的主力电站而言,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为老旧煤电站赋予新功能或许像是权宜之计,但能源转型本就是复杂过程。更明智的做法是善用现有资产,保留其有价值的部分(如电网连接、场地设施),逐步淘汰落后环节(燃煤发电)。
虽然热能储存在效率上不及电池储能,但效率并非唯一考量。在转型期,系统的可靠性更为关键。储热电站寿命可超过30年,现有技术人员也能在新设施中延续专业经验。当出现能源危机或可再生能源长期出力不足时,经过改造的旧电站仍可作为备用电源启动。
在格拉德斯通加装储热系统,将有力助推全州电网实现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结合的平稳过渡。这种渐进式转型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又为技术创新留出了宝贵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