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 491218(微信搜索加好友)

聚品赞留学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留学新闻

留学新闻

东京理科大学研究揭示增税缩小贫富差距新机制

东京理科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松本朋子副教授、一桥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的岸下大树副教授,以及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的山岸敦准...
东京理科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松本朋子副教授、一桥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的岸下大树副教授,以及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的山岸敦准教授所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向公众传递有关公共财(1)普遍性利益的信息,成功在实验中提高了人们对增税政策的支持意愿。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潜在的新机制:在维持税收累进性(2)的前提下,通过扩大政府规模——即实施增税——可能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该研究团队以约3000名美国公民为对象,开展了一项线上实验,向参与者系统性地介绍了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等公共物品如何为全体社会成员带来普遍利益。结果显示,接受信息干预的群体对扩大政府规模的支持度显著上升,且这一效应在不同收入阶层和政治立场的人群中均保持一致。然而,关于税收与公共支出累进性的认知与支持度,信息干预并未产生明显影响。

这一发现表明,对公共物品的投资可被视为一种“政治基础”,有助于提升市民对政府行为的认同,进而通过扩大政府规模实现更有效的收入再分配。即便在政治立场高度分化的社会中,提高公众对公共物品普惠性的认知,也可能为缩小贫富差距开辟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该研究已于2025年10月2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日本经济评论》(Japanese Economic Review)上在线发表。

研究背景
公共财的分配机制及其社会效应长期以来是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热点。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不同收入阶层从公共财中获得的实际收益,以及其所需承担的税负比例。

另一方面,在民主社会中,公众舆论对政策制定——尤其是财政政策——具有深远影响。传统观点认为,公众对贫富差距严重性的认知是推动财政再分配政策的关键,因此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如何增进公众对不平等问题的理解。然而,多项前期研究也提示了反向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即政府在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行为,本身也可能影响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理解与态度。

基于这一思路,研究团队提出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若提升公民对公共财所带来普遍利益的认识,是否能改变他们对税收与公共支出的偏好?”并围绕该问题设计了实验验证。

研究团队成员松本副教授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在这一背景下,为探索遏制贫富分化的可行路径,我们选择美国这一阶层分化明显、贫富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作为实验舞台。”

研究设计与发现
实验开始前,研究团队提出以下四项假设:

假设1:认识到公共财中政府角色的重要性,将提高公众对大政府(高税率)的支持度。

假设2:认识到公共财中政府角色的重要性,将降低公众对税收累进性的支持。

假设3:认识到公共财中政府角色的重要性,将降低公众对支出累进性的支持。

假设4:上述三项效应不受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或政治意识形态影响。

为验证这些假设,研究团队于2021年7月开展了针对约3000名美国公民的在线问卷调查。美国因其政治高度分化、政府规模在OECD国家中相对较小,被视为检验“政府规模扩大”相关假设的理想对象。

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收关于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与公共卫生等领域具体职能与成效的信息(信息提供组),另一组则不接收此类信息(对照组)。信息内容涵盖相关公共投资的具体成本、支出规模、效率(或低效率情况)以及所带来的实际效益。

实验结果如下:

针对假设1,信息提供组对“增税1%”政策的支持率比对照组高出10个百分点,增幅显著。考虑到增税政策通常不受欢迎,这一结果尤为引人注目。

针对假设2,信息提供对“是否支持更高累进税率”的态度影响甚微,组间差异仅为1.9个百分点,未达统计显著性。

针对假设3,当被问及新增税收应如何使用时,信息提供组中主张“仅用于援助贫困阶层”的比例下降了3.8个百分点。尽管具有统计显著性,但幅度有限;同时,对现有福利政策的支持态度未发生明显变化。

综合来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强公众对公共财普遍效益的认知,可以在不显著削弱税收与支出累进性的前提下,提高对扩大政府规模以推动再分配的支持。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假设4的验证结果:上述三项效应在不同收入水平、政治立场、种族与性别的群体中均保持一致。这提示,在充分了解公共物品价值与政府职能的基础上,不同立场的群体有可能跨越政治分歧,形成对扩大公共投资的共识。

未来展望
本研究证实,当公众认识到公共财的普遍利益时,对扩大政府规模(即增税)的支持度会上升。更重要的是,研究揭示了在维持税制与支出累进性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扩大政府规模实施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可能性。

这为缓解贫富差距提供了区别于传统路径的新思路。以往政策往往侧重于提高税制累进性——如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课税,或通过呈现不平等数据以争取公众支持。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指出:通过系统传递公共物品的普惠价值,可引导公众形成新的政策偏好,从而在不削弱累进性的基础上,借助政府规模扩张实现更广泛的再分配。

在美国这一典型分化社会中的实证结果显示,类似北欧“福利国家模型”的路径——即提供面向全体公民的普遍性公共物品,而非仅针对贫困阶层——在其他国家也可能具备可行性。此外,干预效果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一致性表明,在政治对立的环境中,通过恰当的公共财信息传播,仍有可能构建广泛的社会共识。

当然,本研究基于对美国公民的在线调查,其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或文化背景,仍需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此外,信息干预对实际政策采纳与投票行为的影响,也有待更深入的追踪与验证。

松本副教授在总结时表示:“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为构建一个更加互助、包容的社会提供思想启发。”